高雄亞灣(1)|「亞洲新灣區」的演變進程
- 產業觀察
- 7月23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7月30日
本專欄由 購物中心情報站 主理人
孫仲慧 主筆
亞洲新灣區(Asia New Bay Area,以下簡稱亞灣)是指高雄市的水岸型態中心商業區,範圍以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為主,並包含周邊部份的都市計畫區域,以港市合作方向促進高雄港區、高雄市區土地發展利用,並歷經多個階段的規劃與整合,成為高雄傳統產業及工業區轉型的重大政策之一。目前 (2025年7月) 亞灣現場已有多處土地已進行實質開發及建設,將陸續提供大量的商辦及住宅,並將帶來重要的商機。但目前在亞灣區域,除仍有大片空地仍待實質興建、以及仍有相當大的零售商機尚待整合。
本專欄系列文章除瞭解亞州新灣區的演變、現有商場外,亦介紹未來即將產生的新商場,同時也對亞洲新灣區的零售商機,提出見解。
本篇內容為「亞洲新灣區」的演變進程:
一、1990年「多功能經貿園區」
「多功能經貿園區」在早期 1990 年代的都市計畫就已經被提出,大致上至南為凱旋路,北邊則為五福路,東側達一心路 (聯勤205兵工廠),西邊則可到鹽埕區的第三船渠和哈瑪星新濱碼頭周邊,主要範圍包含高雄的舊港區一帶 (從 1 號碼頭到 15 號碼頭)、以及從日治時期便已存在的戲獅甲工業區 (從現在新光碼頭一帶往南到前鎮),以及 205 聯勤兵工廠、加工出口區等,後續的「亞洲新灣區」即以多功能經貿園區為基礎來進行規劃。

二、2010年「DC21」
2010年,由多功能經貿園區的地主共同成立「高雄DC21地主開發促進會」,並由時任夢時代購物中心總經理張國光擔任召集人,來整合產官學界資源,公私部門攜手,並加速開發多功能經貿園區。DC21(Dream City 21),則是參考日本橫濱港「未來MM21」(みなとみらい21,Minato Mirai),是透過橫濱市中心部分地區的再開發建構而成的水岸都市區域。

三、2011年「亞洲新灣區」
2011年,時任高雄市長陳菊,在市議會的施政報告中,正式提出「亞洲新灣區」的政策,在原有的多功能經貿園區中,以四大主要建設 (高雄展覽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旅運中心、高雄市圖書館總館) 來刺激業者開發意願,並帶動區內發展。並可由高雄輕軌串聯亞洲新灣區的重大建設。

四、2023年「亞灣2.0-智慧科技創新園區」
2021年起高雄市政府與中央推動「亞洲新灣區5G AIoT 創新園區」國家級計畫,由中央投入百億元,辦理園區開發、智慧設施、新創鏈結、場域應用、人才培育、產業群聚等工作。2023 年核定通過「亞灣2.0-智慧科技創新園區」,以「擴大用地、擴大群聚、擴大創新、擴大輸出」等四個擴大方向,標定 IC 設計、智慧石化、智慧港灣等,將 5G AIoT 的應用擴展至半導體、智慧石化、智慧港灣、智慧影視產業等高雄特色產業,讓企業在亞灣設立研訓總部。

五、亞洲新灣區現況 (2025.07):
儘管已有幾間大型商場、四大重要公共建設等進駐到亞洲新灣區,但目前整個亞灣的南半部 (愛河以南) 許多還停留在進行規劃、評估、土地 (市地) 重劃、環評等階段。市府現階段有要求所有地主,針對尚未實質動工興建開發的區域,做全面性的綠美化作業。未來商辦在大高雄地區的需求將會隨著高科技產業進駐而大幅增加,而無論是政府有關單位或是民間地主,應加速進行土地的開發,並加速招商引資,以吸引大型企業投資進駐,把握商機,增加商場及創造人流,把握商機。而 2025 年亞灣最重要的開發案就是「特貿三」,就位在亞灣的蛋黃區,分三個階段,已於 2025 年 4 月底起陸續動土進行施工。

(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