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產業|2019.Q1 - 2025.Q2 綜合商品零售業實體與零售業整體網路營收趨勢
- 產業分析
- 11小时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依本協會產業文章 2025 台灣購物中心挑戰與發展趨勢 指出:電子商務崛起 -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顧客越來越多的選擇在線上購物,導致實體購物中心的零售消費與客流量降低。
本系列產業研究文章,將彙整 2019.Q1 - 2025.Q2 綜合商品零售業實體與零售業整體網路營收趨勢 - 係預設當計劃性消費目的在各零售業種線上購物完成後,其前往綜合商品零售業實體的消費動機降低;本篇綜合分析將數據製圖表如下:

數據來源:經濟部統計處|本協會研究
2024 年台灣 B2C 網購市場規模已經突破台幣 6,500 億,自經濟部統計處公佈 2019 Q1 至 2025 Q2 零售業網路銷售成長區間(最小值 - 最大值 灰色塊)遠高於實體綜合商品零售業;而一般零售業由於其可計劃性,在疫情期間(2020 - 2022),特別是「布疋服飾」、「電腦資訊」、「醫療」、「食品」等網購成長率皆在 50% 以上。
進一步,本文下表列出綜合商品零售業四大業態分析:
面向 | 百貨公司 | 大型量販店 | 超級市場 | 便利商店 |
商品結構 | 精品、服飾、美妝、生活用品 | 大量低價商品、家庭日用品、食品 | 生鮮食品、日常生活必需品 | 少量多樣、即時消費品、飲料零食 |
消費情境 | 休閒娛樂、計劃性購物 | 一次大量採購 | 日常採買 | 即時性、臨時性、碎片化消費 |
經營模式 | 櫃位租金 + 銷售抽成 | 規模經濟 + 價格競爭 | 高周轉率 + 會員制/促銷 | 商品銷售 + 生活服務(繳費、物流、票務) |
發展趨勢 | 體驗經濟、跨界經營、活動行銷 | 數位轉型、線上線下整合 | 強化在地化、自有品牌 (PB 商品) | 智慧零售、生活平台、即時配送 |
面臨挑戰 | 電商衝擊、消費分流 | 電商低價競爭、利潤壓縮 | 生鮮供應鏈管理 | 人力與租金成本高 |
網購對綜合商品零售(百貨、量販、超市、便利商店)的衝擊為:
百貨公司業
受影響最明顯,尤其是服飾、美妝類商品,線上價格透明、促銷頻繁,造成客流下降。
因此百貨積極轉向「體驗經濟」,靠餐飲、展覽、快閃活動來吸引人流。
大型量販店
大宗消費(如:家電、日用品)被電商分流,但仍保有「一次大量採購」的優勢。
越來越多量販業者推出 線上訂購 + 到店取貨(如 Carrefour、Costco 線上平台)。
超級市場
生鮮商品過去是超市優勢,但近年電商開始布局 冷鏈配送(像全聯 PXGo、美廉社電商),超市也不得不加速 O2O。
衝擊不在銷售額本身,而在「消費頻率被分散」。
便利商店
雖然有部分零食飲料銷售被外送/電商取代,但便利商店成功轉型成 生活服務平台(繳費、取貨、外送合作),反而因電商成長受益。
實體店面變成「線上交易最後一哩路」。
線上 B2C 的產值確實分流了綜合商品零售的實體銷售額,但實體並非單純的衰退,而是在調整成「體驗、服務與物流節點」場域的轉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