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零售業及餐飲業市場分析(2024)
- 特刊專文
- 4月7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4月17日

專文作者/ 中華民國購物中心暨商業地產協會秘書長 陳奕賢
台灣零售業及餐飲業市場分析的資料依據是主管機關經濟部統計處的統計資料,此分析可幫助了解台灣零售業與餐飲業 (調整後為”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 的整體市場規模,並包含其內各不同業種、業態的規模及占比,與歷年年營業額及其變化。
商業的營業額統計資料包含批發業、零售業、及餐飲業等3種業別的營業額,本分析將包含零售業及餐飲業;其中零售業內又分為綜合商品零售業 (含5項不同業態) 及其他9項單純業種零售業;餐飲業則包含餐館業、外燴及團膳承包業、與飲料店等三業別,詳列如下:
零售業
1. 綜合商品零售業
百貨公司業 (含購物中心業)
超級市場業
連鎖式便利商店業
零售式量販店業
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
2. 汽機車及其零配件、用品零售業。
3. 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
4. 家用器具及用品零售業
5. 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
6. 燃料及相關產品零售業
7. 布疋及服飾品零售業
8. 藥品、醫療用品及化妝品零售業
9. 其他非店面零售業 (包含電子購物及郵購業、直銷業、其他)
10. 其他零售業 (文教育樂用品、建材、其他專賣零售業)
餐飲業
1. 餐館業
2. 外燴及團膳承包業。
3. 飲料店
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
除了明顯不屬於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類別的”燃料零售業”與”汽機車及其零配件、用品零售業”(雖然目前已有部份汽車經銷商進駐購物中心,但多為開立自家發票方式,營業額仍未計入購物中心營業額內),購物中心場域內可包含以上零售業及餐飲業之各業種業態。
本分析另整理出”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的營業額,即”零售業 + 餐飲業 – 燃料零售業 - 汽機車及其零配件、用品零售業”的整體營業額。
零售業及餐飲業營業額及其歷年變化綜合分析
接下來針對”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之營業額與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餐飲業、綜合商品零售業、及因科技進步網路普及而快速成長的電子購物及郵購業(依政府統計資料分類) 進行綜合分析。後續也針對其他所有各單一業種零售業近十幾年來的營業額及其變化進行綜合分析。
依經濟部統計處調查統計資料整理得下表,根據資料顯示”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的營業額從2009年的2兆8,492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兆7,702億元,10年來共增加32.32%合計9,210億元,年平均成長率為2.84%;歷年皆穩步成長,但各年成長率隨景氣起伏及多項因素而有高低變化,後5年的年平均成長率則略降為2.42%。
然而進入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年微幅成長0.16%,為歷年新低。然而相比國際上多數國家零售及餐飲業暫停營業而大幅衰退的困境,台灣因疫情控制得當加上業者加速數位轉型的努力,整體產業雖受衝擊但也算驚險過關。
2021年延續前一年後半年國內疫情受控,但國際交流嚴重受阻的情形下,產生”不出國商機”,原本外流出國的消費支出轉移在境內,整體零售業營業額於2021年第一季創下歷史新高的9.20%年成長率;然而4月下旬開始到5月上旬國內疫情嚴重爆發,政府接續發佈二級、三級警戒命令,不同零售業種業態之間受到好壞不同的衝擊,下半年在政府積極推出振興券的助攻下,”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全年度表現還比2020年好,達到3兆8,443億元,1.80%的年成長率。
2022年是受到新冠疫情衝擊的第三年,由於疫苗的普及度漸高,在政府政策從清零轉變為與疫情共存之後,染疫人數飆升的同時,慢慢的大家已將新冠病毒的影響流感化,各項管制也已鬆綁,對人民生活的影響也漸漸淡化,恢復常態性的消費行為模式。整體零售業營業額分別在第三、四季創新高,達到9.6%及12.5%的年成長率。”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整年度表現更大幅成長一舉突破4兆元,達到4兆2,520億元,創造10.61%驚人的年成長率。
2023年更進一步躍升到4兆5,652億元,年增大漲7.37%;僅22及23年的大幅成長,創造出近四年的平均年成長率高達4.90%,遠遠高於疫情前10年的年均成長2.84%。
表一 零售業、餐飲業、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綜合商品零售業及電子購物及郵購業歷年營業額及年成長率一覽表(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本研究整理。
成長相對快速的業種
獨立來看”餐飲業”營業額,則從2009年的3,768億元逐年快速增加到2019年接近8,000億元,達到7,874億元,10年來共增加108.97%合計4,106億元,年平均成長率為7.65%,明顯高於”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顯示近年來外食產業的成長高於多數零售業,然而2015至2019這5年平均年成長率5.36% 明顯低於前面5年的成長。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首度大幅衰退4.75%到7,500億元,是多年來唯一的負成長;2021年第一季則有7.4%的正成長;但5月中旬後受到新冠疫情三級警戒禁止餐廳內用的衝擊,在2020已經衰退的基礎上,出現更大衰退達負6.83%,全年營業額跌破7,000億元,僅剩6,988億元,還低於2016年的7,109億元,極為慘烈。
2022則在與疫情共存、報復性消費的洪流下創新高營業額,達8,322億元,遠高於2019年前高點7,874億元,年成長率高達19.09%;進入2023年更進一步首度超越1兆元達1兆19億元,再度以高雙位數的20.39%的年成長率創歷史新高。
”綜合商品零售業”(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零售式量販店+連鎖式便利商店+其他綜商)營業額從2009年的8,448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兆2,632億元,10年來共增加49.53%合計4,184億元,年平均成長率為4.11%,高於”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的2.84%,而各年成長率隨景氣起伏及多項因素變化高低起伏,受疫情影響的2020及2021年則以超低成長率的0.41%及歷史新低的 0.06%,營業額微幅成長在1兆2,691億元。2022及2023年也在報復性消費的洪流下,連續2年年成長超過千億元,創造8.38%及7.37%的高成長率及達到1兆4,767億元的營業額。
”其他非店面零售業”營業額中以”電子購物及郵購業”之成長最受矚目,其營業額從2010年的1,021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2,565億元,9年來共增加超過1.5倍達151.22%,合計增加1,544億元,年平均成長率高達10.78%,遠遠高於整體零售業、購物中心內銷售商品業種、及其他各業種的成長率,而各年成長率隨景氣起伏及多項因素有很大變化,最低都還有5%的年成長率。就10年來的變化而言,顯示隨著網際網路技術日新月異,電子購物的竄起,逐漸顛覆傳統實體店面買賣模式,加上智慧行動裝置及網路蓬勃發展,網購環境日趨成熟,民眾消費習慣也逐漸改變。
2020年則受惠於新冠疫情下出現的”無接觸經濟”熱潮,民眾需掛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眾聚集等因素,與餐飲業遭遇的狀況完全相反,大幅成長23.98%,年營業額一舉突破3,000億,達3,180億元;2021年更進一步突破4,000億,達4,026億元,年成長率達26.60%。疫情又進一步加速數位化的進程,創造出電子商務的超高成長。
2022年則回歸較常態的成長10.93%,不若前2年的2成以上成長,然而年營業額已高達4,466億元。在零售業各業種業態中,僅低於汽機車及其零配件用品,名列第二高的業種(綜合商品零售業細分為5類)。進入2023年,則以10數年來最低年成長率1.46%,微幅成長達到4,531億元,仍位居第二。
在新冠疫情衝擊已淡化後,”電子購物及郵購業”的營業額明顯趨緩,但整體市場的趨勢還是朝向虛實整合全通路的營運方向而行。由於數位零售科技的發展進步神速,行動網路與設備裝置的普及化,也讓實體業者有相對應電子商務業者的武器工具,進行更有效率的營銷及服務機制,後續發展仍值得謹慎觀察。
成長相對緩慢的業種
除了前述一些成長相對快速的業種,表二則列出其他表現較不理想的單一業種10年來的營業額變化。這六類業者佔據台灣各主要商圈及大街小巷的沿街店面,由表可知,以下四大業種都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在2009至2019近10年來幾乎都年年衰退,即使某些年度翻轉也只是微幅成長,整體趨勢還是走向衰退。
”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
”家用器具及用品零售業”、
”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
”其他零售業 (文教育樂用品、建材、其他專賣零售業)”
這個結果某種程度也可看到來自電子購物的影響,但最核心的部份還是因為消費者年齡結構變化,各不同世代消費習性及偏好的差異,使得描述零售業特徵最代表性的的一句話”零售業裡唯一不變的就是持續改變”更顯重要。當消費習性大幅變化時,零售業者不能沉醉於過往的成功公式,而不隨之調整變化。
當然各不同業種衰退原因各自不同,需要再進一步評估這些消失的營業額,是由於單純需求的減少而造成的,還是有其他的創新業種業態模式奪取了原有業者的營業額,其他業種業態包含綜合商品零售業通路,有些業別開店選擇可能比較趨向購物中心,而較少在沿街店面拓點。
表二 各零售業種歷年營業額及年成長率一覽表(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本研究整理。
維持成長的兩個業種,”布疋及服飾品零售業”則呈現微幅成長,在2009至2019年10年平均達0.71%年成長率,而”藥品、醫療用品及化妝品零售業”,因人們逐漸更重視身心靈健康養生而成長較佳,10年平均達2.39%年成長率。
在新冠疫情衝擊最大的2020及2021年,唯一逆勢成長的是”資通訊及家電設備零售業”在宅經濟及遠距辦公需求發威下,出現雙位數高年成長率,其餘業種都處於衰退或微幅成長;進入2022及2023年的恢復期則有反向變化。
其中”布疋及服飾品零售業”營業額以連續2年雙位數的巨幅年成長率,創造高達3,454億元的年營業額,在各業別營業額中排名第四。”藥品、醫療用品及化妝品零售業”略為增加到2,068億元。”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也一反多年來持續衰退,回道2,901億元的水準。
疫情的爆發引起許多業種營業額變化脫離過去長期趨勢,未來變化則尚待觀察。
